文/李珺
近日,安徽大学“木名而来”调研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南湘西大山里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以“探寻十八洞,见证新篇章”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暑期调研,从传统文化、特色文旅、数字经济等方面着手,探寻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方面曾作出的贡献和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乡村振兴”方面即将谱写的新篇章。
摄影:唐嘉欣
慕名而来“精准扶贫首倡地”
为学习落实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能力和综合素质,安徽大学的一群湖湘学子积极思索,提前部署,结合家乡实际,力争在这个暑期有所探寻,就琢磨着组建一支调研实践小分队。那么调研什么、主题怎么定?大家讨论再三,决定把目光投放在总书记曾关心过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十”和“八”合为“木”,加之对十八洞村“慕名”已久,遂将小分队取名“木名而来”(意即“慕名而来”的谐音),表明调研队伍一行人慕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之名,前来探寻十八洞村在脱贫成功后的乡村振兴新发展经验。
图为“木名而来”小分队队员彭鑫(左)采访施康(右)。(摄影:唐嘉欣)
数字经济,串起十八洞村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数字经济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九年多来,十八洞村摸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精准扶贫之路,向习总书记,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十八洞村如今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的支持。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让村民的农产品实现从种植到加工再经电商平台售出的数字化过程。当前,就有施康带领年轻人组建的电商团队致力于将短视频与电商结合,帮助十八洞村村民售卖农副产品同时展示十八洞村苗家生活,既扩大了农副产品销路,又让消费者了解到十八洞村。
7月12日上午,安徽大学“木名而来”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6人前往十八洞村村委会采访了电商带头人和村团支部书记施康,希望深入了解十八洞村电商发展情况,从而通过分析为十八洞村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优化思路。
数字经济多优势。十八洞村凭借原生态农产品、特色苗族风俗和风景等资源接连发展了不少数字经济新业态。像施康的直播和短视频电商,不仅让村民逐渐接受并学会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自主就业方式,还扩大了电子商务的覆盖面,让特色农产品进城,拓展了共享经济的新空间。同时,以电商作为窗口,十八洞村的特色产业与各大企业合作,参与跨物理边界的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的打造,支持数字供应链产业链建设,推动订单、产能等资源共享。推动特色产业平台化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全流程全产业链线上一体化。
把控品质护品牌。早期因为没有意识到品牌商标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十八洞村的有关商标抢注严重,在政府的帮助下,收回了部分被抢注的商标。目前县里对品牌商标进行严格保护,一般人不允许注册。借助十八洞村品牌优势,施康的电商团队整合湘西其他兄弟村庄的原生态材料,交由合作企业加工包装,实现规模化生产,扩大电商规模,提高订单数量从而使物流寄件更优惠,将品牌效益扩大化。施康还表示,为了维护品牌口碑,除了把控产品品质、进行官方的品质鉴定,还会利用产业平台化的优势做好售后服务,维护好消费者权益。
电商发展新出口。与企业合作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总体来说产品的快递费、包装费、人工费等中间环节的费用在成本中占比依然较大,所以虽然产品售价高但其间村民们获得的利润并没有很高。驻村快递点虽有,可是底层区划单位物流衔接效率低,快递滞留时间过长,物流时效性差。村里送到镇上,第二天才能送到县城,第三天才能从县城发货。
施康表示还是要和企业与物流公司合作,增加物流寄件量,把量做起来,才能更好降低中间成本。通过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展现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状况,形成吸引外出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创业就业,十八洞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得到创新发展,名声进一步推广,产业规模扩大,经济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的良性循环。
图为“木名而来”小队队员刘思航(右)采访杨超文(左)。(摄影;唐嘉欣)
传统农家乐,结合十八洞村特色转型突围
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其投资少、带动面大、布局多元、发展方式灵活等特点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乡村社会稳定、保持村容整洁、加快农村民主管理等方面正发挥出愈加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因而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而农家乐依托十八洞村的特色景观和文化资源,也成为十八洞村为乡村振兴的一大突破口。
在采访完施康后,时间到了中午,安徽大学“木名而来”暑期实践小分队来到村民杨超文经营的农家乐用餐,并对他进行采访。
图为“感党恩”农家乐大门。(摄影:李珺)
浓郁苗家竹文化。刚准备跨进大门,我们便看到门顶横挂着的红漆金字牌匾,配上竹劈贴合的外墙显示出苗家古朴自然的民族风情。整个农家乐以竹为题。木屋外贴有一层竹片,既防水防虫又特色美观。屋内则将竹文化的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特制的竹桌竹椅布局错落有致,充分利用屋内空间,屋顶吊着的灯泡在苗族竹编的灯罩装饰下营造出温馨的感觉。四周墙壁上还装饰有苗族竹编工艺品和贴着一些常用词语汉苗语互译的纸张。但要说最引人注目的,还得是桌上的菜品:餐盘别出心裁、形制各异,以竹笋为主打的各种特色佳肴色香味美,余味无穷。
图为“感党恩”农家乐富有民族特色的内部环境。(摄影:唐嘉欣)
文旅融合促发展。饭后,“感党恩”农家乐老板杨超文接受木名而来小队成员的采访,他表示:疫情爆发后农家乐暂停营业了一段时间。在暂停营业期间,他也在思考如何打造自家农家乐的竞争力,最后,他觉得要从苗家特色竹文化出发:以前,普通的桌椅餐具和其他人家的农家乐别无二致,现在,独具民族特色的餐具和装饰,以竹笋为主题的特色主打菜,墙壁上的汉语苗语互译贴纸,打破农家乐餐饮同质化,既满足游客喜好的需求,又在无言中宣传了苗家文化。
不过,杨超文也认为,在竹子寨挖掘苗家竹文化,对桌椅餐盘和菜品进行民族化艺术化处理虽然妙,但餐具都需要竹子定制,成本花费也颇有压力,应该从不同方面挖掘发扬苗家文化,多管齐下,以各具特色的形态吸引各地游客:在客人吃饭时,可以设置苗族舞蹈(例如竹竿舞)的表演和互动,通过拍短视频方式展现苗族传统节日活动等等。
探索餐饮新模式。目前杨超文会和一些旅游公司合作,让旅游公司带游客到他的农家乐用餐,除此之外,学校研学活动和媒体采访报道也是扩大知名度,拓宽客源的途径。同时杨超文已有成立组织机构合作社之类的计划,像村里的苗绣合作社、养蜂合作社等一样,带动其他农家乐走上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不仅能提高农家乐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升十八洞村农家乐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同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图为十八洞村美丽的田野山川。(摄影:王倩英)
乡村振兴怀壮志,青山绿水展新篇
在我们临走前,杨超文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十八洞村村民的自豪与目标,他表示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贫困帽一摘,不仅是闻名全国,更是走向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出的这一伟大成就。在脱贫成功后,十八洞村理应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地。面对国内外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当然压力不小,但既然总书记寄予了十八洞村殷切期望,那当然不能辜负,无论如何也要用心发展好十八洞村,不仅为十八洞村民争气,更是为总书记争口气,向世界再次证明十八洞人民的决心与能力。
的确,在与十八洞村村民们的交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淳朴自然、踏实肯干、乐观向上,一种独属于十八洞村的魅力和生命力。我们也相信十八洞村的村民们定能运用好他们的这些经验,以十八洞村这支笔在乡村振兴的著作上写一个特色十足的靓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