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法理情,法律会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陈燕萍
陈燕萍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
扎根基层法庭16年,从事法院工作近30年,从普通书记员到法院领导岗位,从普通党员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眼前的陈燕萍,依然是那样柔和的眼神,调解室里,邻家大姐般的微笑给当事人带来温暖。
“融合法理情去办案,法律才会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接地气。”30年中,法官陈燕萍带着这样的信念一路走来,执着向前。
“群众走近法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法律”
4月26日,靖江法院刑事巡回审判团队走进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大礼堂,公开审理一起因追讨赌资引起的非法拘禁案。这个非法拘禁团伙中有两名90后,审理中他们说,他们并不知道强行带走,语言威胁等行为已经触犯刑法。
“当时听见台下的大学生们一片热议!”陈燕萍回忆起审判场景,“冲动是魔鬼,而青春期是最易冲动的年龄。我们选择五四前夕,让这样的案例走进校园走到年轻人当中,是为了避免人生的花季因冲动犯罪、无知犯罪而遗憾终生。”
在审理过的3000多个案件中,陈燕萍尤其难过这样的案件,“有什么比无知犯罪更让人痛惜的呢!群众走近法律,才能更好知晓、理解和认同法律。法官,不仅仅是案件的审理者,还是普法宣传员。谁执法谁普法,是每个法律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情感催生责任,责任推动实践。2016年,她积极倡导践行审理、普法、矫正“三位一体”的刑事巡回审判工作,认真遴选涉赌涉毒、危险驾驶、食品安全等具有典型意义、社会关注度高的刑事案件,到村镇、社区、企业、校园和案发地现场开庭。
“每一个开庭在基层群众中都引发了强烈反响!在我们看来,她所具有的不仅仅是一种司法柔情,更多的是由职业尊荣感激发的社会责任感,一种情怀和担当。”靖江法院院长许飞谈道。
“司法建议的切入点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
在靖江这片土地上生活30多年,陈燕萍眷恋着这里的乡土人情。民生所愿,枝叶关情,工作中,她对乡亲们生产生活中反映出的问题尤为上心。
一次在处理一起渔民投资被骗案件时,一位渔民无意中谈到“现在河里水太脏了,刀鱼都快没得喽”。这句话立刻引起了陈燕萍的注意,她知道,鱼类,特别是刀鱼这样的珍贵鱼品一直是家乡渔民们主要的生计来源。收入来源少了会引发眼前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贻害的将是子孙后代。
陈燕萍随后便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调研,调研成果以司法建议形式进行反馈,引起了靖江地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小微企业融资难,规范流动人口管理……作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0至2011年间,她还就规范民间借贷事宜,连续向全国人大提出6条建议。 “建议的切入点都是群众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就是为了推动解决这些问题。”陈燕萍说。
“家事审判同时是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治愈过程”
15年前,陈燕萍和残疾女孩何小敏的故事感动着社会,一句“孩子别哭,以后阿姨就是你的妈妈”,不仅带给这个无奈之下把亲生母亲告上法庭的孩子以“家”的安全感,更让社会读解到“法官”这个看似高冷的职业,其背后的人性光辉。
“陈燕萍审理过的案子,大多是家事类案件。案件审理中,她从来不是简单地一判了之,对当事人的保护往往从身份利益、财产利益延伸到人格、安全乃至情感利益。可以说,小敏的故事中饱含的是她的家事审判理念,这样的初心一直至今。”靖江法院副院长卢旭东在采访中谈到。
在陈燕萍看来,情感是家庭稳定的粘合剂,家事审判过程同时是一个对问题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情感治愈过程。当地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因家庭琐事弟媳打了大伯一个耳光,“这种事在咱们农村,最伤面子最伤和气!陈院长来村里前后调解了十多次,最后弟媳妇给大伯端茶赔礼,一家人和和气气的,真是好咧!”
追求法理情的融合,这些年来的基层工作,调解仍然是陈燕萍办案的首选方式。“赡养案件还会有亲情,离婚案件还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只要唤起当事人的人间真情,恩恩怨怨会有一天会往事如烟。”陈燕萍的眼中,闪烁着这样的坚定和自信。
代表心语
对于自己当选十九大代表,陈燕萍法官有什么样的感想?快来听听她怎么说:
能够担任十八大、十九大党代表,对我来说,既是无上的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一如既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时刻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踏踏实实履行好党代表的神圣职责。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法院的代表,我深深体会到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深感觉到全社会法治信仰的树立任重道远。这些年,我和我的同事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通过一次次不厌其烦的释法、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调解,一次次胜败皆服的判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有些矛盾是可以预防的,更多的纠纷是本不该发生的。追溯根源,是民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但法治信仰没有跟上。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立足于提升社会法治信仰,我们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谁执法谁普法”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巡回审判、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引入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观看庭审、执行的全过程,通过正确引导、潜移默化等方式,在人民群众心中播种下信仰法治的种子。(朱旻 兰垒)